一、早期现代化机遇的到来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从不受清帝国重视的“英夷”竟然击溃了清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城下求和的屈辱,极大地震撼了“天朝”的有识之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他认为,西方“夷”的先进技术就是“坚船利炮”,中国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向西方学习。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自主权,如果能汲取鸦片战争空前屈辱的教训,采取独立开放的政策,自觉引进西方新物质技术,改革军备,就不会像后来那样被动了。 但战败的清王朝在刚刚度过统治危机,稍稍苏醒过来后,又陷入沉睡,《海国图志》被束之高阁,并未对社会产生太多的实际影响,只为近代中国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料。
西方发展迅猛,而中国却停滞不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压力,以及清政府不愿改革的“安于现状”心态,终于激化了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四年的内战——太平天国起义。西方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更为屈辱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农民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打击下,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被严重削弱,综合国力急剧下降,面临着更为紧迫的统治危机。
天朝的君臣们再一次被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政府文武大臣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面对历史上最强大的敌人,中国再也不能无视改革。就这样,19世纪60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制器”、“行洋务”成为时代潮流。鸦片战争后经过20年的准备,中国终于开启了近代化运动。1861年初,恭亲王懿等上报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一场谋求自强的洋务运动悄然拉开帷幕。 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来的有些缓慢,有些艰难,但却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洋务运动的领导下,翻译洋书,兴办洋学,开办工厂、铁路、矿山,冶炼钢铁。这是一条在继承中国封建官制工业传统的基础上,由重工业起步的近代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正是在洋务运动的领导下,逐步推进的。中国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炼钢厂、煤矿、铁矿,创办了第一家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办了第一批外语和科技学校,派出第一批留学生去美国、欧洲留学,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涌现出第一代中国近代科技人才。 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并通过“官监商管”、“官商合办”等形式,产生了第一批由地主、官僚、买办商人转化而成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中国自觉地向世界资本主义的轨道靠拢,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2. 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今天我们回顾洋务运动的历史,历史给了中国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有识之士也确实认识到应该抓住机遇,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轨道,使中国强大起来。但是它却无可奈何地失败了,而且失败得那么惨。为什么呢?
将中国洋务运动与同期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简单对比,会让我们感到失去这次机会的严重性,同时也会探究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状况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以封建经济为主;民族命运相同,都是遭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面临半殖民地、殖民化的民族危机。当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时,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威胁下被迫打开;中国有过两次鸦片战争,日本也有1863年英国舰只炮轰鹿儿岛的战争,1864年英法美荷联合舰队占领马关地区的战争。 西方侵略者在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强迫日本签订《假名条约》《安政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同样包括开放通商口岸、治外法权、租让制度、协定关税制度、最惠国待遇等,也严重侵犯了日本的主权。
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或许,通过对比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内容上的差异,就能找到答案。1868年4月,明治政府以日本天皇的名义公布了“五条誓言”,宣布实行改革,其主要精神就是打破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打破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像日本明治政府那样“颁布诏书,公布‘洋务’政策纲领”,但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却有“干洋务”的方针,即“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或许,这正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指导思想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而这种不同正是造成二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按照洋务运动“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封建统治模式上,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可能像日本那样采取一系列措施打破封建制度,也不敢触碰封建政治制度。洋务运动所能做的,仅限于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不彻底的经济改革,根本无法触碰封建政治制度。甚至在遭遇腐败政权的种种阻挠时,也只是低声说一句:“天下政权还在文官手里,不是外国官员可以争抢的。”洋务运动回避政治改革、追求琐碎小事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
从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格局来看,洋务运动本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在中国前现代社会中引入和聚合现代因素,实现现代化的初步起步。如果仅仅赋予它这样的历史使命,那么应该承认洋务运动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虽然这个使命是无意识地完成的,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人们并没有简单地赋予它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使命,而是期待它能使中国一跃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从这个角度看,洋务运动不仅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反而使这个古老的民族又失去了一次经济腾飞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洋务运动的领袖们看重的只是“西器”,而且首先是军事工具。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用外国的工具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因此,洋务运动时期的现代化运动只局限于工具的层面,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结局表明中国在近代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任何片面的、局部的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确定改革的总方向,必须改变政治体制,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由于洋务派达不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所以与几乎同时进行的日本明治维新在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样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比如,对整个引进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缺乏整体的考虑,使得整个引进工作充满了盲目性。比如,引进项目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完全凭主观想象,造成了巨额资金的无谓浪费。
三、东亚格局的根本变化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和中国相继出现了改革浪潮。戊戌变法与西方的改革,是同一潮流下的共生现象,但西方的改革大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英国1867年的议会改革,使工商金融资产阶级在政府权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普鲁士1860年农业资本主义改革的完成,使其在德意志邦联中率先强盛起来,完成了统一德国的任务,成为欧洲大陆上的第一强国。1865年,美国废除了南方的种植园制度,摧毁了黑奴制,结束了英国控制下的南方殖民经济,成为美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至于沙皇俄国,与改革前的中国相似,也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 1861年,俄国实行改革,废除农奴制,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甲午战争是对三十年洋务运动的一次全面考验,其结果显示“自强”和“谋富”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夭折;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夭折,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巨大挫折。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军队人数少吗?不是。中国军队人数远远超过日军。是因为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吗?不是。北洋海军的实力在亚洲是一流的,军队装备也不比日本差。是因为中国士兵不勇敢吗?不完全是。左宝贵、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不仅让中国人民敬佩,也让日本士兵心生畏惧。问题出在政治和军事体制上。指挥混乱、战斗精神淡薄、消极避战,是军事体制的问题,而军事体制的背后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九连城战役最能说明这一点。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说:“十九世纪以前,我民族的竞争对手,都是文化和基本实力不如我的外族。十九世纪,我们面对着几个以科学、机器和民族主义立国的大国。虽然道光年间遭受了重大打击,但我们仍然没有醒悟,没有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险,所以不求改革,浪费了我们民族二十年的光阴。直到遭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蹂躏,才发动了同治初年由易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这个运动是第一个救国计划。”和民应对巨变。简单地说,这个计划就是要学习使用和制造西方的武器来对付西方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计划,后来也是不彻底地实行了。为什么不彻底呢?一是因为提出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从根本上是有限的,二是因为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制度和时代精神,不允许洋务运动的领袖们向前推进。当代的日本走的是同样的路线,但日本的计划比我们的更彻底。日本不但接受了西方的科学和机械,而且接受了西方的一部分民族精神和政治制度。甲午中日战争,是高度西化和现代化的日本对西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的中国的胜利。”
“高度西化和现代化的日本打败了西化程度较低的中国。”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一条出路:高度西化和加速现代化。如果要加速西化和现代化,就必须像日本一样,在政治体制上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失败的事实证明,小规模的变法救不了中国。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于是,维新思想迅速发展,并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推动下,掀起了维新运动的高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东亚局势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标志着持续了30年的洋务运动的流产,而且也大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北洋舰队和大型企业的建立,引起了当时世界列强的关注。特别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兴建,西方称之为比强大军队更令人担忧的“黄祸”。但由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的财政拮据,这一大规模建设基本停止。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流产,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薄弱。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拉大了中日之间的差距,使日本在综合国力上首次超过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日本不仅成为东亚第一强国,而且也加入了疯狂侵略中国的世界列强阵营。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中华民族面临的灭亡危机更加严峻。
(作者:黄河学者,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