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建立。洋务运动初期(19世纪60、70年代),在“自强不息”的旗帜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造船厂时,需要明确它们各自具备“初具规模”、“近代军事工业规模最大”、“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等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西方的枪炮、舰船、子弹,还将外国的机器仪器(机器)带入中国,中国社会因此出现了几处大型机器生产场所。这类企业,经费由政府拨款,生产不划算,内部没有利润积累,外部没有市场联系,缺乏发展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它的生产不是受价值规律约束的商品生产。 从生产关系上看,是历史上官制封建工业的延续,同时在技术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
第二,兴办民用工业。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打起“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兴办,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各军工企业燃料、物资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是“求富”。同时,洋务派自兴办军工以来,屡屡遭遇经费不足之苦,连年内战外战,更是使人民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他们也认识到,没有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求强”。当时,洋商在华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给了他们很大的刺激。“分洋商利润”也是兴办民用工业的一个动机。再加上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又以“求富”为目的,着手兴办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政府资金,发展迅速,但利润大部分进了李鸿章的腰包。民间有“合肥宰相瘦了全国”的说法。
第三,谋划海防。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朝政府和民众基本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就开始了建立海军的正式筹备工作。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立,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其中北洋水师规模最大。洋务运动建立海军的目的和作用,同他们建立军工产业一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负责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力量,另一方面则负责抵御外来侵略。
第四,新式学堂的创办。旧中国的主要教育场所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过近代的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为了适应中外谈判和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此后,洋务运动又陆续在各地开办了一批科技学校和军事学校。这些近代学校的出现,在文化教育领域是史无前例的,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打开了一扇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运动还计划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国家。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了外国语言和现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一些社会科学知识,还了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其中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主要内容
军工创办:1861年:安庆兵工厂 人物:曾国藩 地点:安庆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 人物:李鸿章 地点:上海
1866年:福州船政局 人物:左宗棠 地点:福州
民间工业创立:1872年:轮船招商局 人物:李鸿章 地点:上海
1880年:电报局 人物:李鸿章 地点:天津
1893年:唐徐铁路 地点:唐山
海军建立: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开始谋划海防,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已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同时,旅顺口、威海卫等水师基地也相继建成,清政府还设立了海军部,中国近代海军由此诞生。
新式学堂的建立:1、北京同文馆是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其宗旨是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此后,洋务运动又陆续在各地创办了一批科技学校和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
2、洋务运动还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许多留学生学习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